为深入贯彻落实《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唐山市加快推进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唐政办字〔2023〕116号)精神,全面提升我县第一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强县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及省市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粮油、果菜、奶业、畜禽、渔业五大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实施十大行动,构筑五大保障机制,着力推动第一产业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为加快“闯出现代化、振兴新滦南”奋斗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滦南篇章作出农业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4年底,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02.31万亩、8亿斤以上,油料面积稳定在24.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达到33.47万亩、165.63万吨,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达到13万亩、58.78万吨,果品产量达到4.72万吨;生鲜乳、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48万吨、9万吨和3.6万吨;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8.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88万吨(含远洋、 远海捕捞)。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粮油产业生产能力。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重点扩大高油酸花生、强筋小麦、节水小麦、优质水稻、鲜食玉米等优势特色品种种植。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增加油菜种植0.6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3万亩。谋划实施2024年中央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培育壮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型经营主体9个。以程庄镇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扒齿港镇、司各庄镇和青坨营镇,建设高油酸花生基地5万亩。重点建设以宋道口镇、长凝镇为主的东部强筋冬小麦基地1万亩,逐步向周边区域拓展。以马城镇、宋道口镇为中心,建设鲜食玉米种植区2万亩。以柏各庄镇为核心,着力发展优质高产水稻种植,依托“滦南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柏各庄大米”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品牌建设,突出绿色、有机水稻认证,建设一批“稻渔健康养殖”绿色生产基地,优质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二)提升果菜产业区域特色。重点抓好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带动,培育县域主导特色产品,重点发挥优质甘蓝、尖椒、西红柿等特色品种示范带动效应,推动蔬菜单品化、规模化、周年化发展。提升设施生产能力,支持8个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新建或改建设施大棚,改造后的设施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提高“青河沿”蔬菜等品牌知名度,依托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姚王庄青河沿果菜批发市场,建设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辐射坨里、胡各庄和方各庄等镇。利用特色果品传统生产优势,发挥苹果、桃、梨三大国家技术体系基地的优势,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外向化果品基地,提升果品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南唐果业红梨、乾之润软枣猕猴桃等特色果品品牌。以设施栽培基础较好的胡各庄、坨里等镇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桃、葡萄等设施果品栽培,持续推行“南果北种”模式,促进火龙果等试种取得更大成效。持续推进甘薯产业发展,以东黄坨、司各庄等镇为中心,建设万亩甘薯产业园区,引进适合鲜食和加工的食用甘薯品种,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打造“黄坨甘薯”区域品牌,拓展电商销售市场,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牛奶产业扩能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奶业跃升计划,打造国内一流奶源基地。支持鸿兴泰乳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谋划储备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项目,利用中央资金400万元,为16个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强化扒齿港镇、程庄镇、宋道口镇、司各庄镇等优势奶源基地的奶业主导地位。持续推进优质奶牛性控冻精使用,推广智慧化设施应用,依托“粮改饲”项目,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提高青贮饲料质量。引导奶牛牧场在养殖模式、饲喂技术方面求突破,实现降本增效,保持全县奶牛养殖规模稳定。2024年,全县优势奶源基地奶牛存栏和牛奶类产量占全县总量的80%以上,智能奶牛场占比87%以上,奶牛平均单产达到9.1吨以上。
(四)提高畜禽产业供应能力。发挥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建立健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加强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屠宰检疫和无害化处理,阻断疫情传播流行,坚决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以盘活雨润屠宰加工厂为契机,延伸生猪产业链条。到2024年底,全县生猪年出栏达到60万头,猪肉产量6万吨。以中红肉鸡、伊林食品、司各庄屠宰厂和胡各庄屠宰点为核心,发展冷链物流,打造京津冀绿色安全畜禽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发展程庄镇、长凝镇、安各庄镇、柏各庄镇等肉鸡养殖优势区域,大力扶持发展中红三融为龙头的肉鸡产业链条,增强多样优质畜产品供应能力和对生猪产品供应的替代能力。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提高设施水平,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实现畜禽养殖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在程庄镇、长凝镇、安各庄镇、柏各庄镇发展蛋鸡养殖,打造蛋鸡养殖优势区域。到2024年底,全县鸡肉产量达到1.5万吨,鸡蛋产量3.6万吨。
(五)推动渔业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充分发挥全县4家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杆作用,立足资源禀赋,做强海水特色养殖,做优淡水养殖。推广生态健康养殖,依托海都水产“国家首批养殖河鲀鱼源基地”、“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示范优势,以对虾、河鲀、海参、鲆鲽类等优势品种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池塘高效生态养殖等模式。支持养殖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改善养殖生产条件,提高水产养殖现代化水平。规范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加快恢复近海、内陆大中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总投资1400万元的中央绿色循环渔业试点第二批项目和总投资2091万元的海洋牧场项目,开展循环渔业、生态增殖渔业高标准开发,提高滩涂产出。坚持以陆为基、向海发展、海陆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快海洋牧场开发,实现耕海牧渔。推动嘴东休闲渔业发展,促进渔业养殖、捕捞、加工等产业与旅游休闲相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传统水产养殖生态化、休闲化、标准化、现代化改造,提升养殖综合效益。
四、工作路径
(一)实施科技创新支撑行动。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 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一流科研院校(所)合作,开展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推广。扶优做强倴诚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种业企业。依托省级农业创新驿站,探索建立专家团队服务长效机制。2024年,县级遴选推介 10 个以上主导品种、10 项以上主推技术,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5% ,年培育高素质农民 50人。
(二)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抓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升基础地力。加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024年计划分别投资1395万元、4500万元,谋划储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0.93万亩、改造提升项目2万亩。全面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特别是盐碱地普查工作,筑牢科学化、精细化提升耕地地力基础。加快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继续开展稻麦轮作、“高梁—油菜”标准化生产、耐盐碱水稻标准化生产、绿色种养循环等试点示范。强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头管控,有计划地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增施有机肥20万亩、堆肥20.5万亩,推广缓释肥2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1476亩,开展效果评价。到2024年底,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措施覆盖率达到100%。
(三)实施“鲜活滦南”品牌建设行动。以“鲜活滦南”农业品牌培育推广为核心,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和辨识度,增强海都水产、滦南大米、青河沿蔬菜、黄坨甘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在京津等国内重要城市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搭建线下线上宣传推广平台,突出打造我县汪子虾“爆款”农产品;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县域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活动,支持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力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个。
(四)实施数字农业引领行动。建好用好农业大数据平台,着力发挥“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示范作用,以程庄镇和倴城镇9个村数字农业建设为重点,引领带动全县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智能技术和装备集成应用,积极引进、推广示范自动灌溉、自动饲喂等智能化设备,推进工厂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生产。2024年,大型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率达到 50%,积极争创“全国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五)实施产业融合增效行动。结合“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宣传推介,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资源以及海洋牧场建设,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工程。鼓励举办东黄坨甘薯节、安各庄西红柿节等农民节庆活动,扩大滦南农业品牌影响力。依托布拉格农场、弘亚农业园等,推进休闲农业园、采摘园、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六)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崛起行动。发挥现代农业(肉鸡)、现代渔业2个省级农业园区带动作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辐射带动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全面发展格局。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七)实施农产品加工强链行动。打造肉类及饲料、水产品、乳品产业、粮油产业等4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24年底集群年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5亿元、15亿元及8亿元,持续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聚集、向中心镇和物流节点聚集,推动农产品就近加工转化。实施好省级智能中央厨房标准化配送项目及省级示范联合体项目,带动10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经营,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八)实施绿色优质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主体按标生产,积极引导其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积极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区。支持农业生产主体申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到2024年底全县“两品一标”企业达到16个,认证品种达到20个。实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形成覆盖全产品、全产业的农业标准和应用体系。2024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5%。
(九)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利用上级补助资金372万元,补助水稻全程托管服务面积4万亩。完善农村电商和快速物流体系,补齐电商发展短板。2024年,农业托管服务组织达到 600家,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落实1705万元,补贴各类机具达到500台(套)以上,带动农民购机消费达到4000万元以上。
(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壮大行动。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 建活动,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024年,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分别发展到35 家、 47 家及9 家。
五、健全保障机制
(一)强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实施县镇联动、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建立定期调度、督导落实制度,对工作推进进度实施目标管理。县有关部门强化职能职责,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体制创新、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年度目标和任务清单,细化各项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台账管理。
(二)强化财政投入引导机制。严格落实中央、省有关政策要求,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依法合规使用一般债券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公益性基础性项目。财政支持政策要优先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精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领域倾斜,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发展领域。
(三)强化规划用地支撑机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用足用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 10% 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重点农业产业和项目用地。
(四)强化金融保障机制。发挥服务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平台作用,打造全覆盖服务农村金融的本土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金融精准帮扶”机制。积极稳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持续做好“双基”共建等农村信用工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引导保险机构创新险种,提升农业保险服务保障能力。
(五)强化监测评估牵引机制。研究制定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办法,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形成牵引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在共性指标基础上,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设置个性化指标,引导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产业更强。